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精品,国产精品成人av片免费看,国产精品天天看天天狠,国产专区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大片内射1区2区

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觀察 >

難忘3000公里阿拉善行

2023-06-05 18:52:05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wǎng)

高宇

2011年9月22日至10月2日,內蒙古日報社赴阿拉善盟“走基層”采訪小組,在內蒙古日報社駐當?shù)赜浾哒緞⒑暾抡鹃L的配合下,歷時10天,從阿拉善左旗到阿拉善右旗再到額濟納旗,行程3000余公里,先后采訪了阿左旗某社區(qū)醫(yī)院、阿拉善沙畫創(chuàng)始人、阿拉善仿古地毯傳承人、阿右旗蓯蓉種植“大王”、邊防派出所武警官兵等等,了解、理解、探求他們在工作、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沿途,我們還看到了賀蘭山的雄渾、巴丹吉林沙漠的壯美、曼德拉山巖畫的神奇,以及“怪石林”的鬼斧神工、茫茫戈壁的蒼涼空曠、居延海的嬉戲水鳥,還有胡楊林的誘人金色??芍^一路奔波,一路欣喜,一路收獲。

最難忘的是阿拉善仿古地毯傳承人劉賦國無奈無助的眼神。阿拉善仿古地毯曾經為阿拉善帶來了財富和就業(yè),現(xiàn)如今,不但幾千人的企業(yè)無影無蹤了,作為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69歲的劉賦國竟找不到個合適的傳承人,別說合適,甚至愿意跟他學的人也沒有——包括親他、愛他的孩子們。當年和他一起在地毯廠流血流汗的老工友老伙伴們,寧愿每天披星戴月地打掃街道,也懶得來他那看看、坐坐:又累又不掙錢,為個啥啊?劉賦國急?。弘y道我只能把這份工藝帶進棺材里嗎?!


(相關資料圖)

最咂舌的是在廣宗寺聽到的史玉柱的故事:在賀蘭山廣宗寺向西幾公里處,有一座單獨聳立的山叫瞻卯山,那里依山而建有一座懸空寺。據(jù)說當年史玉柱因建造巨人大廈導致資金鏈斷裂,最終使得風靡一時的腦黃金一蹶不振之后,曾在懸空寺隱居數(shù)月。那里交通不便,所說的寺其實就是個巖洞,里面不但四壁包括腳下凹凸不平,而且常年滴水。想想史玉柱天天與一位70多歲的老僧為伴,然后就是面壁思過,然后是腦白金重新起家,不說史玉柱到底是正是邪,僅就清心寡欲、清湯寡水的幾個月隱居生活,也足令人咂舌,反正我是熬不出來的。

最感動的是策克口岸派出所和那林高勒邊防派出所一張張年輕堅毅的臉龐。阿拉善本就人口不多,邊境口岸上的常住人口更是少之又少。在外人看似枯燥乏味的環(huán)境中,年輕的戰(zhàn)士們每天起床出操、查驗人口、維護治安、偵破案件,他們有激情,有斗志,有追求,有信念,把最好的年華獻給警營、獻給國防,無怨無悔。在那林高勒邊防派出所,戰(zhàn)士們面對的是由十幾個蘇木的游牧牧民遷移聚集在一起的一個特殊小區(qū)。剛開始的時候,豪爽的蒙古族朋友聚在一起,喝酒、唱歌,酒喝多了容易斗嘴、打架。于是,派出所里的戰(zhàn)士出警很多時候是被“某某在打架”的電話叫去的。但是到了現(xiàn)場又能怎樣呢,牧民們喝多了,道理講不進去,只能把他們勸回家,告訴他們明天再解決。第二天電話打過去,讓他們到派出所解決問題,但得到的回答卻是:沒事了,已經和好如初了,現(xiàn)在又在一起高高興興喝酒呢。戰(zhàn)士們苦笑:沒辦法啊。這些戰(zhàn)士讓我們感動的地方不在于轟轟烈烈豐功偉績,恰恰在于他們是那樣的平平常常,所做的工作那樣細微瑣碎。他們愛他們的工作,他們甘于奉獻。

最驚奇的是巴丹吉林沙漠里的湖。沙漠里有湖本就難得,更難得的是巴丹吉林沙漠里有很多湖,而且有些湖任憑風沙肆虐、侵襲掩埋,湖水照樣四季常在。漫漫旅途中,一支駝隊轉過一座沙山,眼前突然出現(xiàn)一片綠。不用說,綠洲中心肯定有水,這水無論對于人還是對于駱駝而言,是生命,是希望,更是勇氣啊。還有更神奇的:兩個被沙山阻隔的湖泊相距也就200公尺,但湖面落差卻有30米之多!為什么???看來神秘的巴丹吉林沙漠不但表面千變萬化,沙漠地下也是別有洞天啊。

最遐想的是曼德拉山。那里有巖面——既有牛、羊、馬等動物,還有圍獵、舞蹈、打仗、生育等場面。據(jù)說這是從舊石器時代開始,我們的先民為后人留下的自然、社會科學的“教科書”。那里有怪石,歷經千百萬年,大自然用風吹、沙磨、雨淋、冰凍等方式雕琢出來的形態(tài)各異、千姿百態(tài)的石器、石景。說起怪石,阿拉善最有名的怪石景區(qū)當屬叫做海森楚魯?shù)牡胤?,那里是阿拉善沙漠國家地質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阿右旗最主要的旅游景區(qū)之一。景區(qū)內風蝕怪石千奇百怪、包羅萬象。但我個人覺得,海森楚魯比不得曼德拉山,因為那里只有大自然的自我欣賞。而在曼德拉山,我們慨嘆,這分明是人類和自然比拼藝術的一個大舞臺啊!

……

10天的采訪,讓我們收獲了太多太多,這些收獲有的已經見諸報端,有的還需細細品味,有的則已深埋心底。我們真切感到,走基層,不但“走”出了新聞,而目“走”出了知識,“走”出了朋友,“走”出了思想境界。另一方面,走基層之前需要計劃,需要選題,但在實際“走”的過程中如果被新聞“絆倒”,不妨就停下來“抓一把”。說不定,這“一把”更有價值,更有意義呢。

(作者系內蒙古日報社出報部版面總監(jiān))

——原載《法治新聞傳播》2012年特輯(中國檢察出版社)

編輯:孫麗榮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