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精品,国产精品成人av片免费看,国产精品天天看天天狠,国产专区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大片内射1区2区

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創(chuàng)投 >

在一個匆忙的時代,無所事事十分罕見 | 韓炳哲

2023-08-12 18:32:04    來源:鳳凰網(wǎng)

“好累??!”工作中的我們發(fā)出哀嚎。

“好無聊啊!”終于休假的我們再度發(fā)出哀嚎。

工作讓人疲憊緊張,但好像休假——也沒法讓我們真正放松。終于甩開電腦手機出去玩了,但......工作進度落下了可怎么辦!終于處理完工作了,這么寶貴的時間,可不能無所事事浪費掉啊??墒?.....該做點什么呢?怎么做什么都好無聊,可是總不能無所事事虛度光陰吧!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德國思想家韓炳哲卻說:“無所事事是人努力的最終目標?!痹谛聲冻了嫉纳?,或無所事事》中,他尖銳地指出:我們失去了對“無所事事”的感知,我們對生活的感知只剩工作和績效。人的存在被行動榨干,變成可以被剝削的對象。

無所事事,是一種能力,能夠創(chuàng)造真正自由的時間。而我們正在失去它,像一部只會運轉(zhuǎn)的機器。

下文節(jié)選自韓炳哲《沉思的生活,或無所事事》,經(jīng)出版社授權(quán)推送,小標題為編者所擬,因篇幅所限內(nèi)容有刪減。

01

無所事事,是一種能力

“滾動著,像石頭一樣滾動著,按照愚蠢的機械定律。”——我們正在成為這樣一群行動者。我們對生活的感知只剩工作和績效,“無所事事”也就成了我們想盡快清除的赤字。人的存在被行動榨干,變成可以被剝削的對象。我們失去了對無所事事的感知。

無所事事不是無力行動、拒絕行動,也不是簡單地在行動中缺席,而是一種獨立的能力。它有自身的邏輯和語言,有其自身的時間性,有自身的結(jié)構(gòu)與氣勢,甚至有其自身的魔力。無所事事不是弱點和缺陷,而是一種強度,只不過在積極社會和績效社會里,人既無法感覺到它,也不會認可它。

面對無所事事的國度及其財富,我們不得其門而入。無所事事——人之生存的光輝形式,如今蛻化為行動的空洞形式。

作為一個被囊括進來的外在,無所事事重現(xiàn)于資本主義的生產(chǎn)關(guān)系,人們稱其為“休閑時間”。工作中消耗的精力在休閑時間得以恢復,因而休閑時間從屬于工作的邏輯。它是工作的派生詞,是生產(chǎn)內(nèi)部的一個功能性元素;與此同時,人們清除了不屬于工作和生產(chǎn)秩序的自由時間。

我們不再熟悉那神圣的、節(jié)日般的安寧,“它將生命強度與沉思集于一身,即便生命的強度上升到恣意狂歡的狀態(tài),它仍可以將二者融為一體”。休閑時間既無生命強度,又無沉思。它是我們?yōu)楸苊鉄o聊而消磨掉的時間,不是自由的、有生命力的時間,而是死的時間。

如今,有強度的生命意味著更多績效、更多消費。我們忘記了,不事生產(chǎn)的無所事事才是生命的強度形式和光輝形式。人有必要以無所事事的政治學對抗工作和績效帶來的強制。無所事事能夠創(chuàng)造真正的自由時間。

無所事事是人性的構(gòu)成部分。它參與到“做”中來,讓“做”實實在在具有了人性。倘若沒有遲疑和中止,行動將淪為盲目的活動與反應。缺失了安寧,就會出現(xiàn)一種新的野蠻。沉默加深了言說的深度。

沒有寂靜,則沒有音樂,而只有噪聲與音響。游戲是美的精髓。哪里只有刺激與反應、需求與滿足、問題與解決、目標與行動,生命就在哪里萎縮成生存和赤裸的、動物般的生命。唯有無所事事讓生命富有光輝。

假若失去無所事事的能力,我們就會像一部只會運轉(zhuǎn)的機器。對生存的憂慮和純?nèi)粚儆谏睦Э嘟K止之處,便是真正生命的起點。無所事事是人努力的最終目標。

行動雖然構(gòu)成歷史,卻不具有塑造文化的力量。文化的源頭不是戰(zhàn)爭,而是節(jié)日;不是武器,而是裝飾。歷史與文化的邊界并不重合。塑造文化的不是直抵目標的路,而是偏移、游蕩和曲折的路。文化的本質(zhì)核心是裝飾性,它置身于功能性和實用性之外。裝飾物擺脫了一切目標與實用價值的束縛。生命亦憑借裝飾物證明自己大于生存。

生命的神性光輝得自絕對的裝飾,它不裝點任何他物:“人們稱巴洛克是裝飾性的,這并非事實的全部。巴洛克是絕對的裝飾,它似乎擺脫了所有目的,包括其戲劇功能,而發(fā)展出一套自身的形式法則。它不裝飾他物。它就是裝飾本身?!?/p>

02

無所事事的本質(zhì),是不為任何事

人在安息日停工,不得做營生。安息日作為一個節(jié)日,其本質(zhì)在于無所事事,在于擱置經(jīng)濟活動,但資本主義反而將這個節(jié)日本身變成商品。節(jié)日變成了事件和景觀,喪失了沉思的安寧。事件和景觀只是節(jié)日的消費形式,無法創(chuàng)造共同體。

居伊·德波在其雜文集《景觀社會》中稱當下是沒有節(jié)日的時間:“從本質(zhì)上講,這個時代各類周而復始的節(jié)日活動看似日益頻繁,但它仍是一個沒有節(jié)日的時代。一個共同體能夠在循環(huán)往復的時間里恣意地享受生命,而一個缺乏共同體、缺乏奢侈的社會則不具有這樣的可能?!?/p>

沒有節(jié)日的時代,也是沒有共同體的時代。今天的人無處不在呼喚社群,但那僅是共同體的一種商品形式,無法締造一個“我們”。不受約束的消費將人孤立、隔離開來,消費者是孤獨的。電子化的交往也是一種沒有共同體的交往,社交媒體加速了共同體的瓦解。資本主義將時間本身變?yōu)樯唐?,時間由此失去了節(jié)日感。德波就時間的商業(yè)化評論道:“對時間的廣告取代了時間的現(xiàn)實性?!?/p>

除共同體外,奢侈是構(gòu)成節(jié)日特征的另一個要素。奢侈揚棄了經(jīng)濟上的強制。它是升華的活力,是一種強度;是脫位,意即對純粹生命的必要和必需的偏移和偏離。

然而,資本主義讓生存變得絕對化。當生命萎縮成生存,奢侈也隨之消亡。最高的績效也無法企及奢侈。工作與績效從屬于生存的秩序。行動無法以奢侈形式存在,因為必先有不足,而后才有行動。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奢侈本身淪為消費的對象,淪為商品的形式,并失去了節(jié)日感和光輝。

對阿多諾來說,奢侈象征著毫無雜質(zhì)的幸福,而這樣的幸福已被效率的邏輯摧毀。效率與功能性是生存的形式,是奢侈讓它們失去效力:

“不受約束的技術(shù)消滅了奢侈……用兩天三夜的時間穿越大陸的快車是個奇跡,但搭乘快車的旅程絲毫無法分有藍色列車逐漸暗淡的光輝。從敞開的窗戶里揮手道別,收到小費的侍者友好的操心,用餐的儀式感,不斷感受到他人給予的善意,而善意于他人也無損分毫—所有這些旅行的快感都已消逝,連同啟程前在站臺上散步的優(yōu)雅的人們。此后的旅程中,即便在最昂貴酒店的大廳里也難覓如此優(yōu)雅的身影?!?/p>

真正的幸福得益于沒有目的和實用價值的東西以及刻意的繁復,得益于不產(chǎn)出,得益于曲折的路、游蕩和冗余,得益于不作用也不服務于任何事物的美好法則與姿態(tài)。相比朝著某個方向行走、奔跑甚至跋涉,從容的踱步是一種奢侈。

無所事事的儀式感意味著:我們雖然做事,但不為任何事物。不為任何事物擺脫了目的與實用價值,是無所事事的本質(zhì)核心,是幸福的基本程式。

無所事事刻畫出瓦爾特·本雅明筆下的漫游者形象:“漫游者獨特的遲疑不決。等候是佇立的沉思者的本真狀態(tài),懷疑則似乎是漫游者的本真狀態(tài)。席勒哀歌中有句詩:‘蝴蝶懷疑的翅膀。’”

等候與懷疑都是無所事事的姿態(tài)。缺少了懷疑,人的步態(tài)就像行軍。蝴蝶振翅的優(yōu)美來自遲疑,人的步態(tài)優(yōu)美同樣來自遲疑。決斷或匆忙會讓人的步履盡失優(yōu)雅。漫游者運用了不行動的能力。他不追隨任何目標,不經(jīng)意地把自己交付給向他“眨眼示意”的空間,交付給“下一個街角、霧靄中遠處的廣場和身旁走過的女子背影中蘊含的魔力”。

節(jié)日完全從“為了”中解脫出來,從而也掙脫了服務于工作的目的和實用價值。在這個意義上,節(jié)日構(gòu)成工作的對立面。擺脫“為了”讓人的存在擁有了節(jié)日感和光輝。在擺脫“為了”和朝向目標的前行之后,人的步履變成了舞蹈:“……舞蹈難道不就是將身體從日?;顒又薪夥懦鰜?,在純粹的無所事事中展示身體的姿態(tài)嗎?”從“為了”中解放出來的雙手不抓取,而是游戲。又或者,它們擺成純粹的姿勢,卻不指向任何意義。

擺脫了日?;顒拥幕饐酒鹆巳说南胂罅?,成為無所事事的媒介:“對人來說,爐灶內(nèi)的火無疑是人幻想的第一個對象,是安寧的象征,它邀人慢下來?!偈刮覀冊跔t火前沒有沉溺于幻想,就說明我們忘卻了火真正人性而源始的意義。

當人把雙肘支在膝蓋上以手托腮時,才體會得到火帶給人的愜意。孩子面對爐火時會非常自然地擺成這種古老的姿勢。思想者鐘愛這一姿勢也不無道理,它蘊含著一種獨特的專注,這樣的專注與守衛(wèi)者和觀察者的警覺截然不同。……人要在爐火前坐下來休息?!?/p>

火通常讓人聯(lián)想起普羅米修斯式的行為與行動的激情,而加斯東·巴什拉對火的心理分析則揭開了其屬于沉思的維度。人從孩提時起在爐火前不自覺地擺出的姿勢,具象地呈現(xiàn)出人對沉思的古老偏愛。沉思的無所事事將思想者與守衛(wèi)者、觀察者區(qū)分開來;守衛(wèi)者和觀察者總在追求一個具體的目標,而思想者沒有目的,眼前也沒有具體的目標。

03

無所事事,開啟了幸福的時刻

普魯塔克在《會飲》中講述過一種驅(qū)除“饑牛癥”的儀式,這種儀式用來驅(qū)除人對牲畜無休無止、永不饜足的饕餮之欲。根據(jù)阿甘本的解讀,儀式的目的在于“將某種攝取營養(yǎng)的方式(像動物一樣吞噬,以止息字面意義上無法止息的饑餓)從人的體內(nèi)趕走,從而為一種人性的、節(jié)日般的飲食方式創(chuàng)造空間,只有趕走‘饑牛癥’才可能做到這一點”。

節(jié)日遠離了純?nèi)粚儆谏男枨?。宴會無法讓人飽食,不能滿足食欲?!俺浴贝藭r置身于一種沉思的模式:“‘吃’不再是有目的的活動,而是無所事事,是飲食的‘安息日’?!?/p>

具有儀式感的活動包含著很大程度的無所事事,讓我們從純粹的生命中提升出來。齋戒與禁欲鮮明地將自身與作為生存的生命,與純?nèi)粚儆谏睦Э嗪捅厝恍灾g劃清界限。它們是奢侈的一種形式,因奢侈而具有節(jié)日感,其特征在于沉思的安寧。

在本雅明看來,齋戒為“吃的秘密”祝圣。齋戒讓人的感官變得敏銳,面對再樸素的餐飯也能發(fā)覺它神秘的香氣。本雅明在羅馬不情愿地趕上了齋期時,他曾斷言:“我感覺到,這是個不可多得的機會,像皮帶固定的狗鼻子在不起眼的生肉褶皺里細細翻找一樣,讓自己的味覺和嗅覺探向瓜果、葡萄酒、各樣的面包、堅果,在它們中探尋一種從未感覺到的芳香?!?/p>

儀式性的齋戒激活了感官,從而刷新了生命,把生機和光輝交還給生命。然而,在健康的支配下,生存成了齋戒的服務對象,齋戒也由此失去了沉思的、節(jié)日般的維度:它優(yōu)化了赤裸的生命,讓生命更好地運轉(zhuǎn)—如今齋戒也以生存的形式而存在。

在這個意義上,無所事事是一種精神上的齋戒,因而擁有治愈的功能。為了對無所事事進行剝削,生產(chǎn)強制將它變成一種活動的形式,就連睡眠也被視為一種活動。所謂“打盹兒”成了睡眠的一種活動形式。夢遭到肢解,人們用電流有意識地制造“純凈之夢”,讓體力和精力在睡眠中得以優(yōu)化。我們把績效強制、優(yōu)化強制延伸到了睡眠里。未來的人們很可能將睡眠和夢統(tǒng)統(tǒng)取消,因為睡眠和夢在他們看來不再有效率。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這是馬塞爾·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的開篇名句。睡眠開啟了幸福的時刻。睡眠中的時刻“蘊含更高的真理含量,我的眼睛在外部世界的萬物面前閉合”。睡眠是通向真理的媒介。人們唯在無所事事中才得見真理。外部世界的萬物無異于“表象”,睡眠在其背后敞開了一個真理的內(nèi)在世界。夢者潛入存在的深層。

在普魯斯特看來,生命不斷在事件之間紡織新的線,把關(guān)系編結(jié)成細密的織物,沒有任何事物孤立存在。真理是一種基于關(guān)系的發(fā)生,處處帶來一致。“拈出兩個對象,在二者間建立聯(lián)系”或“在兩種感覺中闡明共同之處,揭示其共同的本質(zhì),就像生命所做的那樣”,“……從而讓它們擺脫將它們聯(lián)系在一起的時間制造的偶然”—作家在這樣做的瞬間,真理就發(fā)生了。

睡眠和夢是真理鐘愛的場所。它們?nèi)∠擞汕逍褷顟B(tài)主宰的分隔與劃界,萬物在“潛意識生機勃勃而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睡眠中敞開了其自身的真理(在睡眠中,輕拂過我們的萬物探向更深處,酣睡的雙手握住了開啟真理的鑰匙,它們曾徒勞地找尋這把鑰匙)”。

行動在真理面前目盲,它們只觸及萬物的表層。決意有所作為的手四處尋覓,但開啟真理的鑰匙不會被它找到,而是落入酣睡之手。

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是一個綿長的、獨一無二的夢。作為幸福的表征與源泉的無意識記憶,就棲身在無所事事的國度,像一扇由魔術(shù)之手打開的門。幸福既不屬于知識的序列,也不屬于因果的序列,倒是與魔術(shù)和魔法有相通之處:“在看似要失去一切的瞬間,我們偶爾會收到一個拯救的記號:人們叩遍所有的門,門背后都沒有出路;唯有一扇門可以走進,人們已徒勞地嘗試了百年;忽然間,在人毫不知曉時,門自己打開了?!?/p>

睡眠與無聊都是無所事事的狀態(tài)。睡眠是身體放松的極致,無聊則是精神放松的頂點。本雅明稱無聊是“一方溫暖的灰色毛巾,內(nèi)有最熾烈多彩的真絲襯里”,“我們做夢時可以用它裹住自己”。無聊是一只“夢之鳥”,孵化出“經(jīng)驗之蛋”,然而它的巢卻很快傾覆,“傾聽的天賦”也因此消失。

真正強烈的經(jīng)驗并非來自工作與績效,也不是從行動中產(chǎn)生。它往往以一種特殊形式的被動與無所事事為前提。

“與他者之間產(chǎn)生經(jīng)驗—無論物、人或神,意味著讓它降臨我們,擊中我們,讓它在我們身上發(fā)生,讓我們?yōu)橹畠A倒,為之改變?!苯?jīng)驗建立在天賦和接納之上,以傾聽為媒介。如今,信息的噪聲、交際的噪聲終止了“傾聽者的聯(lián)盟”。無人傾聽,每個人都忙于自我生產(chǎn)。

無所事事需要花費時間,需要長久的停留,需要深入的、沉思的駐留。在一個匆忙的時代,無所事事十分罕見,一切都變得短期、短促、短視。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在今天無孔不入,它讓每一種需求立即得到滿足。

我們不再擁有等待的耐心,好讓事物在其中緩慢成熟。得到認可的唯有短期的效應和迅速的成功。行動崩解成反應,經(jīng)驗稀釋成體驗,感受枯萎成情緒與沖動。我們無法走進真實,真實只向沉思的專注敞開自身。

無聊對我們來說越來越難以忍受,去經(jīng)驗一些事物的能力也隨之萎縮。夢之鳥已在紙頁森林中滅絕:“在畫滿圖像的紙頁構(gòu)成的森林中,它(夢之鳥)必然已難覓蹤跡。我們的‘做’也沒有為它保留棲身之所。……賦予人創(chuàng)造之手的閑暇蕩然無存?!?/p>

創(chuàng)造之手不行動,而是傾聽。然而網(wǎng)絡這一“數(shù)碼的紙頁森林”剝奪了我們“傾聽的天賦”。夢之鳥孵化著經(jīng)驗之蛋,像一位靜靜佇立的沉思者,在等待中將自己完全交付于“潛意識的發(fā)生”。他從表面上看無所事事,但無所事事為經(jīng)驗提供了可能。

當?shù)却辉籴槍δ硞€特定事物時,等待才真正開始。倘若我們等待某種特定事物,等待的意涵就減少了,我們也被屏蔽在潛意識的發(fā)生之外:“當?shù)却膶ο螅òǖ却慕K結(jié)本身)不復存在,等待便開始了。等待不知曉。等待摧毀等待的對象。等待不等待任何對象。”等待是沉思的無所事事所采取的精神姿態(tài)。一個全然不同的真實向等待敞開,而行動無法走進這種真實。

在塞尚看來,無所事事是人生存的理想狀態(tài),他的作品也因而流露出無所事事的精神氣質(zhì)。對組畫《打牌者》的一則評論中寫道:“塞尚描繪了幾個游戲中的農(nóng)民,他們無所事事,手肘支在膝前。畫家將膚淺的……社會理想暫時放下,著力預示人從工作、勞累和重負中獲得的最終解放?!?/p>

組畫《沐浴者》則塑造了一個無所事事的烏托邦,人與自然在無所事事的光輝中交融滲透,沐浴者在畫作的某些局部完全融化于風景,沒有任何活動與目的將人與自然分離?!躲逶≌摺氛故玖艘粋€獲得拯救的世界。人與自然的和解是無所事事的政治學之終極目標。

本文摘編自

《沉思的生活,或無所事事》

作者:[德] 韓炳哲

譯者:陳曦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年:2023-7

關(guān)鍵詞:

相關(guān)閱讀